新闻资讯



News and information

中企赴美投资“回暖”背后:多重顾虑犹存 投前尽调专业性影响决策判断

发布时间:2023-11-2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随着中美关系有所改善,一些中国企业开始重启赴美投资的计划。

一位汽车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他们正考虑在美国投资建设新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工厂。

“不少美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希望我们能将一些汽车零部件在美国生产,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本地化生产占比,帮助他们获得美国相关部门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补贴。”他告诉记者。此前,考虑到中美关系波动,这项赴美投资建厂计划一度被搁置,如今企业高层又打算重启。

他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打算先前往墨西哥考察,有可能这项投资建厂计划“落地”在墨西哥,但考虑到物流成本与客户需求反应效率,企业不少高层仍然认为赴美投资建厂更加合适。

Policy Nexus 汇策咨询创始人兼 CEO 刘天逸也感受到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心态变化。

“除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半导体等硬科技产业,不少传统行业领域中国企业仍将美国视为重要的市场,打算通过赴美投资建厂方式将部分产能转移到美国本地,以此增加拓展美国市场的机会。”他告诉记者,此外,不少中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医疗医药、健康管理领域企业也有意赴美投资收购,要么扩大美国业务版图,要么引入美国先进的健康管理领域运作经验。

刘天逸告诉记者,目前部分中资企业对待赴美拓展业务仍显得谨慎悲观,其实他们可能“放大”了出海美国市场的难度。但这背后,是中资企业对美国政策法规仍缺乏全面理解,对美国市场的游说策略缺乏认知,对自身产品与合规制度建设缺乏自信。

“事实上,绝大多数行业领域的中美双边贸易仍在正常运转,这也促使中美双边贸易额依然保持在较高额度。”他告诉记者。

欧亚集团管理合伙人唐伟康 (Kurt Tong)指出,尽管美国政府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制定了“小院高墙”措施,但“小院”占到整个中美双边经济活动范畴的比重非常小,除“小院”之外的广泛经贸交往领域,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在合规情况下与美国企业打交道,即便是在某些“小院”范畴内,相关中国企业也可以通过申请许可证方式,与美国相关企业开展贸易。目前,只要美国相关部门认定不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大部分许可证基本都能获得审批。

记者多方了解到,尽管中美关系有所改善,多数传统行业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收购建厂仍然态度谨慎,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潜在风险“心里没底”。

一位传统机械制造企业海外业务部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尽管美国市场相关产品需求相当旺盛,但企业高层一直在有意回避与美国企业“打交道”,也没有回应美国企业希望他们赴美建厂扩大产能的诉求。原因是他们担心在实际操作环节,很可能会发生某些“节外生枝”的风险状况。

一家国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负责人也向记者透露,此前他们打算在美国收购一家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从而将农产品原料转化成“食品半成品”运往中国,可以大幅降低进口成本。但由于企业内部对赴美收购能否获批,以及后续营商环境是否良好“缺乏了解”,这项收购一直处于“走走停停”阶段,但美方仍希望中国企业能尽快落实收购动作,解决当地就业问题。

刘天逸表示,在众多传统行业领域,中国企业赴美开展业务依然存在较大的操作空间。但受中美关系波动影响,在赴美开展业务前,这些传统行业中资企业需先通过专业机构获取专业意见,帮助企业全面掌握美国相关产业政策发展趋势,以及美方对中企赴美投资收购建厂的审核关注点,甚至制定针对性的举措构建良好的美国市场营商环境。

在他看来,部分北美律师所提供的政策解读分析报告内容过于“笼统”与“缺乏针对性”(没有高度契合中资企业赴美拓展业务需求与产品技术特点进行政策解读分析),无形间导致中资企业无法全面准确掌握美国的“态度”与“立场”,也是导致部分传统行业中国企业赴美开展业务顾虑重重的一大原因。

“其实,这些顾虑都可以通过专业性举措得到妥善解决,比如专业机构提供美国产业政策全面调研梳理、协助中国企业与美国相关机构做好沟通、落实相关赴美收购投资条款磋商等。”刘天逸告诉记者。

唐伟康指出,绿色环保、新能源、电动车、医疗、制药、健康领域都属于中美企业可以加深合作的领域,因为这些领域不但符合中美两国各自的发展需求,且不存在所谓的“国家安全”范畴。

但他指出,在某些行业,中美企业赴美拓展业务可能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比如在电动车行业,中国企业若进军美国市场,受制于新能源汽车本地化生产占比较低,或许挺难获得美国相关部门的补贴与退税,令中国电动车企业处于相对不利的竞争位置。




上一篇:经济日报:稳投资不走“强刺激”老路

下一篇:重大项目“踩油门” 全年基建投资回暖可期